美了、美了,迁西新农村

 

 

——来自“中国板栗之乡”迁西县的报道

 

    随寒流而去,牛年渐行渐远;虎虎生威,2010年欢扑而来。
年终岁尾好盘点,像许许多多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一样,迁西县东荒峪镇青杨树村的当家人——党支部书记王友金也敲打开了算盘:先算板栗,他们的板栗占据了上海三分之一的市场,还远销到日本、韩国,已实现收入1.2亿元;再算花卉,640亩花卉基地让他们人均收入比去年增加500块钱……瞅瞅亭台楼榭的森林公园,看看宽阔平坦、配有太阳能路灯的水泥街道,住在花木相合的新民居,还有年满60就可以每月领取“退休金”的农民养老保险……一桩桩好事罗列开来,王友金脸上乐开了花。

 

    非独青杨树人如此,2009年,对迁西县所有的农民来说,都是个大丰收年、大喜庆年。面对经济危机的冰冷寒潮,迁西县党政一班人带领阖县37万群众,以如火般炽热的激情,高歌猛进,打了一场漂漂亮亮的新农村建设攻坚战。

 

农业:“组合拳”里荷包鼓

 

    迁西,地处我省北部山区,是唐山市唯一的纯山区县,也是“全国铁矿开采重点县”。天赐厚爱中,依托矿业开采的先发优势,这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早早步入全国百强、全省十强之列。
但当经济危机呼啸而来,迁西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透骨寒意。
逆境中,如何科学发展,如何奋力突破?沉重的命题摆在了迁西县党政领导面前。
   “危机就是契机,压力就是动力,要想实现科学发展,保障全民共富,就必须首先夯实农业的基础地位,不管今年面临的形势有多么艰难,我们都必须牢固坚守这一目标不动摇!”。2009年新春伊始,时任迁西县县长的王东印一语道破了这县斩钉截铁般的施政理念!
    由此,这个矿业大县打出了精彩纷呈的农业“组合拳”。
    ——“瓶颈”变身“发动机”。发展农业,资金是最大制约“瓶颈”。为全力破解这一难题,这县创新工作,科学发力:政府涉农投入逆势增长,全年实施农业项目23个,总投资5.4亿元;设立300万元农业担保基金,为农民申请贷款提供担保服务;设立1000万元创业基金,破解农民创业增收融资难题;在全市首创农村新型合作金融发展试验示范模式,有金、昊宏、吉利、爱家4家农村资金互助专业合作社相继成立;成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管理服务站,激发农民依托土地融资创业;加大金融机构小额信贷投放力度,农民最高可贷100万元……一系列完备的筹资保障举措,为大山深处的村村寨寨注入了强劲的发展活力。
    ——“紫玉”闯出大市场。迁西县是驰名中外的“中国板栗之乡”,其板栗栽培历史已有5000多年,总面积达65万亩,常年产量2.5万吨。迁西板栗“甜、香、糯”,素有誉“紫玉”和“东方珍珠”之美誉。实现迁西板栗由“名品”到“名牌”嬗变,升级板栗产业,迁西人在小板栗身上做开了大文章:投资3300万元建成板栗研发中心,聘请国家农科院院士组建院士工作站,严格按板栗基地生产品种化、生产技术规范化、生产过程无害化、储藏加工科学化标准组织生产……因恒守绿色理念,这县60万亩板栗基地全部通过了省无公害果品产地认证。绿色品质带来了飘红市场,目前这县板栗已在上海、大连、广州等国内10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长期销售网点700多个,并成功打入日本、韩国、德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已产销板栗4.5万吨,产值高达3亿多元,小板栗成了农民名副其实的“致富果”。以板栗为带动,这县已建成的六个万亩果品示范园处处林茂果香,全县干鲜果品总产量已实现产值4.2亿元,“摇钱树”下,农民笑靥如花。

    ——花儿今年分外红。在实现板栗产业升级的实践中,迁西人尝到了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甜头,于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新型特色设施农业便成为迁西农业的最大亮点:食用菌栽培总量达2000万棒,实现产值9000多万元;新发展存栏3000只以上柴鸡场50个,农民增收1000多万元;发展黄桑鱼、青鱼、武昌鱼等名优新品种3400万尾,全县水产量稳定在3.2万吨;尤为可喜的是,全县以设施百合、非洲菊、玫瑰、郁金香和露地剑兰为主的花卉生产面积达到了2000亩,初步实现产值4500余万元,预计5年内,这县花卉产业将发展到5000亩,成为华北最大的花卉产销基地。届时,可年产鲜切花3.6亿枝,种球1.2亿粒,实现产值3亿元,带动农民增收1.5亿元,“小骨朵”将成为这县农民的金秆产业。
    ——合作社成为“金钥匙”。在闯荡市场的过程中,迁西农民认识到,分散个体的小生产往往难以抵御大市场的波澜。为破解这一难题,这县鼓励一家一户联结起来,形成各类农业合作组织,靠借“航母”效应,抱团共抗大风浪。到目前,这县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社已发展到35家,入社社员5000多户,覆盖了板栗、核桃、水产、柴鸡、食用菌、花卉等各大主导产业,产品打入1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内100多个大中城市,实现年销售收入5亿多元,入社社员人均增收500元以上。合作社,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农村:诗意山水、画境家乡

 

    富裕之后的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建新房、安新家”。抓住这一心理,迁西立足山水特色,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农村面貌“三年大变样”为目标,探索建立了六种颇具迁西特色的新民居建设新模式。
    “村强民富、自建新居;借势而上、集中新建;市场运作、以地换房;委托代建、镇区扩张;旅游带动、生态宜居;循序渐进、提档升级”,为大力推广这六种模式,这县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出台《迁西县农村新民居建设奖补政策》,各示范村除享受省、市奖补政策外,县财政专门拿出300万元,分别对新建二层住宅楼、单层瓦房、多层住宅楼的给予每户5000元、4000元、3000元的奖补,对旧民居改造给予每户10吨水泥的奖补;实行县四大班子领导联村、乡镇主要领导包村、县直部门帮村、民营企业扶村的“四位一体”帮建制度,把建设任务层层分解,明确到人;强化服务职能,县直相关部门立足自身职能,协调联动,主动为新民居建设提供各项服务……种种措施落实开来,极大激发广大农民的建设热情。于是,大山深处的农村陡然间换了摸样。
    走进下洪寨村,最惹人眼球的就是该村统一规划建设的35户“红顶、白墙、绿树”新住宅,现在这村又实施新民居二期工程,投资1500万元,建设面积为15000平方米的二层别墅式居民住宅楼,2010年5月即可完工,届时整洁美丽的下洪寨村将在全县率先完成新民居改造任务。
    来到太平寨镇一村,漂亮的楼房已拔地而起,农民们正忙着喜迁新居。这村采取“村民出资、委托代建”方式,投资3800万元,利用铁选场尾矿库废弃地,建设了总建筑面积24900平方米的6栋5层住宅楼“古岩新村”,瞧着做梦都没想到的新楼房,230户村民个个笑得合不拢嘴。
    好山好水好民居,把新民居建设与发展旅游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打造集休闲、娱乐、餐饮、度假等于一体的生态宜居新农村。这县汉儿庄乡太阳峪村按照民俗旅游接待要求对46户旧民居进行了改造,完善接待设施,建设农家乐旅馆,太阳峪村成了全县乡村旅游示范点!
    新民居,新标准。在建设新民居过程中,这县坚持将实用、特色与求新相结合,采用保温隔热节能效果好的新材料;推广沼气、博士灶、太阳能、吊炕“四项”新技术;改变“进门现代化、出门脏乱差”现象,优化居民周边和农村整体环境,保持新环境;完备给、排水和污水处理系统等新设施;建立健全维护环境常新新机制,“五新”思路让新民居从外观到功能实现了质的飞跃。
    栗林掩映,一座座优雅的楼宇鳞次栉比,迁西县的烈马峪村突然有了城市的动感;长城脚下,一幢幢极具满族风情的崭新房舍旖旎相连,山环水绕的太阳峪村仿佛一夜之间脱胎成休闲度假地……截至目前,该县年初确定的24个新农居建设示范村已全部完成规划编制任务,9个整体新建村已有7个开工建设,15个旧改提升村已全部启动,10个示范村已基本完成改造提升任务,全县新农居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66亿元,完成建筑面积19.7万平方米,完成新建和旧改2000多户,入住1500多户。青杨树、巴家峪、下洪寨,一个个饱含农民安居梦想的新民居建设模式已成为全省山区县新民居建设的典范。
    
   “一年一大变,三年大变样”,迁西的诗意山水之间,村村美如画。

 

农民:养老、看病不犯愁

 

    对农村群众来说,老有所养始终是个难言的“心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们必须把农民群众的冷暖时刻放在心坎上,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帮助他们实现所愿所盼。”迁西县县委书记王东印,一席话代表了迁西党政一班人的共同心声。
   “政府主导、多方筹资、财政兜底”,为解开农民的养老心结,2009年,这县以非凡的魄力启动了农(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政策覆盖面广(既包括农民,也包括城镇居民)、缴费基数低(首次年缴费仅为700元,其中个人缴费60%,其余40%由财政补贴),保障待遇高(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达80元,另有个人账户养老金和缴费年限补贴)”,深得民心的农(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一经推出,就广受农民欢迎,一天一个进度,一天一个效果,截至目前,全县参保人数已达14.6万人,参保率为85.4%,高居全省第一。
   “自己再也不担心养老难了,从现在起,我每月都能领到80多块钱的养老金了。”在迁西县牌楼沟村,拿到养老保险待遇证的农民曹景林每一道皱纹里都透着喜悦。“县里出台的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忒好,我们农民的老年生活有了保障,过日子就像吃了定心丸一样踏实。” 新庄子乡临河村村民孙左志有着同样的感受。
    一句句质朴的话语,是老百姓说不完的喜悦、道不尽的衷肠。
看病难,是农民面临的又一大难题。小病拖,大病熬,因病返贫穷……“有啥儿别有病”是农民共同的恐惧。
    “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健康、幸福。”“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大投入,全力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迁西县以民为本,谋定而动。
作为山区县,迁西县过去卫生资源比较分散,覆盖面窄,百姓就医非常不便。于是,全力构建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便成了重中之重:投资1.3亿元的县人民医院综合楼建成使用,投资1.2亿的第一家民营非盈利性医院康力医院投入运营,省标准化、规范化乡镇卫生院示范县创建工作综合合排名位列全省第三,村卫生所规范化达标306个……迁西初步形成了以3所县直医院和一所民营医院为龙头、17所乡镇卫生院为枢纽、396个村卫生室(一村一室)为基础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
    白庙子乡横河村,这县一个小小的山村,村卫生室内,县卫生局、药检局所其配送的药品已达200多种,村卫生室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村医具有中专水平,这就是迁西县农村卫生室的普遍标准。而今,迁西农民得了小病,根本不用出村,在家门口就可以治愈,非常便捷。
    与此同时,这县还不断完善医疗保障体系与医疗救助体系,让千千万万的迁西农民享受到了更多的便利和实惠。白庙子乡横河村的傅克华老两口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在加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后,他们已经报销了近万元的医疗费用,县民政部门还发放了2000多元的救助资金。“这些钱可真救了急啊!”傅老汉感叹不已。东古山村的特困老人冯瑞莲更是特殊,她还享受到“三免一减”的优惠政策,乡卫生院免除她的住院费、检查费和挂号费,药费只收10%到20%,“从前有病能拖就拖,现在愿意到医院看了。”
    《小病不出村 大病有人帮》,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对迁西县改善就医条件的专题报道,成为对他们最好的褒奖。目前,这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参合农民已达96%以上, 2010年新农合筹资工作也已顺利完成。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迁西,这块新农村的沃土,将越来越美!